EN

孤灯长夜伴我行

发布时间:2003-10-18 浏览:

                       ——记本报通讯员余骁骥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坐在书桌旁,伴着那盏孤灯准备写作。此时的我已经卸下了白天工作的疲劳,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遨游。”本报通讯员——有限公司线圈车间检测员余骁骥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我讲述自己的故事。
    1986年余骁骥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爱好写作的他在工作之余写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文章,并以“田农”的笔名向报社和广播电台投稿。他那淳朴的风格深受读者和听众喜爱,连续五年被龙游县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
    家乡的风土人情虽然可亲可爱,但贫困的生活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2001年2月,余骁骥离开故乡,来到柳市,走进了德力西。
    “刚进厂时,我是流水线的一名装配工。虽然白天工作繁忙,有时晚上也要加班,但爱好写作的我回到家后还是经常拿起笔,写下工作的感受。” 他频频向《德力西报》投稿,报道基层的消息和员工的喜怒哀乐。由于成绩突出,2001年6月,工作仅4个月的余骁骥就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对于身处一线的余骁骥来说,采访一个人显得非常艰难。今年6月份,公司领导让他报道基层一个优秀员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秘书杨树丹。由于他们平时接触很少,所以对她并不太熟悉。因工作缘故,余骁骥在上班时间不便专门采访她,于是他就利用一个中午时间与她聊了一个多小时,了解她的一些情况。
    初次采访只能了解基本轮廓。为了了解杨树丹的内心世界,余骁骥就利用午餐时间跟她接触。这样,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成了采访时间。后来,又经过3个中午的深入了解,他对杨树丹的认识也更深一层。不知不觉之中,余骁骥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这更增强了他的写作欲望。接着,他还采访了杨树丹的同事,从侧面获得她的更多情况。
    经过半个月断断续续的采访,余骁骥终于进入了写作阶段。由于白天上班不能写作,只好利用大脑抽空构思,晚上回家苦战。有个晚上他一直写到凌晨一点多,但第二天还是照常上班。“文章不厌百回改”,完稿之后他又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由于没有电脑,这篇稿子他共抄写三遍,这次写作和修改也整整花去了他7个晚上的时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在第239期的《德力西报》上,终于刊登了余骁骥千辛万苦写出的这篇人物通讯——《一路耕耘一路芬芳》。在德力西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一共写了6篇人物通讯,其它消息、散文也有十几篇发表在《德力西报》上。
     不仅如此,他还向《乐清日报》、《经济生活报》等媒体投稿,并发表了多篇文章。据统计,这些年来,他在各种媒体共发表了100多篇文章。
    前不久,编辑部组织了部分通讯员去杭州学习,余骁骥也是其中一个。“这次省企业报协会组织的培训都由名师授课,使我受益非浅,相信对以后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夜幕已经降临,小屋的灯又亮了起来。灯下,还是那个身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继续前行……

集团网站群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局主席寄语
企业文化
美誉荣耀
领导关怀
业务布局
电气产业
军工产业
新能源产业
环保产业
科技创新
创新体系
科研成果
社会责任
党群建设
可持续发展
资讯中心
新闻资讯
视频中心
电子刊物
加入我们
招贤纳士
人才发展
多彩活动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官方网店
打假举报
Copyright©2014 德力西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2044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4030号
更改您的cookies设置 关于我们: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