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5-04-23 浏览:次
——记奋战在科研战线上的高级工程师孙衍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好象是句响亮的口号,但有人却做到了。孙衍津便是其中一个。
1964年,20多岁的孙衍津从大学毕业后进了沈阳低压开关厂。这一干,就是34年。从1969年到1986年,孙衍津先后参加了船用交流接触器、低压真空接触器和高压真空接触器的全国统一设计,而且都是担任主任设计师。从此,中国就有了这三个项目的产品,他也成了中国真空接触器领域的“排头兵”,并且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沈阳低压开关厂关闭了。这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厂一下子倒闭,让孙衍津闲赋在家。但他却一天也闲不住。经过朋友介绍,2003年初春,他毅然来到了德力西。
等他来到柳市这个中国电器之都的时候,发现新品研发的条件并不理想,但孙衍津还是迎着困难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没有图纸,就自己画,没有数据,就自己动手测算。经过努力,不到4个月的时间,孙衍津和他的助手就设计出了4个框架、6种规格的低压真空接触器。2003年下半年,这批产品投入了生产,产量也逐渐增加。今年,这些产品开始出口到南美等国家。
没过多久,孙衍津又接到公司领导交给他新的任务:开发1140V、1250A大容量交流真空接触器。面对这个任务,孙衍津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接下来吧,这个产品在国内还没有,就连国外也找不到一台样机,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不接下来,作为一个真空接触器方面的工程师,又说不过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国家和公司需要的时候,更不能退缩。经过思考,孙衍津接受了这个挑战。
但真正干起来,孙衍津发现困难比想象的还要多几倍。
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是关键难题就是真空开关管的设计。在此前,孙衍津曾设计过400A的真空开关管,但现在要设计的是1250A的真空开关管,容量大了3倍。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的设计方法、计算公式是否还适用?零部件的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各种材料在大电流电弧作用下是否还能胜任?……这让他陷入了困境。
走前人走过的路,心里踏实,走起来也顺当;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心里没底,走起来经常是磕磕绊绊,甚至摔跤,但孙衍津还是勇往直前。失败了,从头再来。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失败,1140V 1250A大容量真空开关管终于试制成功。关键技术的攻克,孙衍津信心倍增,他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产品零部件的试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140V 1250A大容量真空接触器终于研制了出来!它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也填补了国际上三极式单相单管大容量真空接触器的空白。在第五届电器文化节上一亮相,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