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5-09 浏览:次
4月29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自主创新大会。会上,德力西集团工程师张佑祥等发明的专利“漏电断路器的操作机构”获得温州市重大发明奖。
“没有德力西为我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我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感谢德力西!感谢温州!”获奖之后,65岁的张佑祥工程师如是说。
人生如一出戏。尽管舞台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在电器开发的舞台上,张佑祥还是一如既往地卖力、出彩。
张佑祥,1942年出生于上海。1961年7月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电力拖动研究所、上海电机综合研究所、上海电器公司、贵州遵义长征公司等单位从事电器元件的开发与研究。1997年9月,张佑祥来到了正在崛起的电器产业基地——温州柳市。
起初,他在北白象一家小企业工作,但老板不愿意冒开发新产品的风险,张佑祥就只能做一些日常的研究工作。
2001年春节刚过,被邀到柳市某大企业应聘的张佑祥,在德力西股份公司门前下了车。四处张望的他没等到前来接他的人,却凑巧遇到了他的至交——德力西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周诞康,两人曾经在遵义长征公司共事。他乡遇故交,乃人生之幸事!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寒暄几句,周诞康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办公室。经过周诞康的引荐,张佑祥工程师正式加盟德力西。
“上错花轿嫁对郎”,一次巧遇让张佑祥的人生之路再一次峰回路转!
“要不是偶然遇到老朋友,我可能会有一番完全不同的境遇。”近十年之后,对于这次经历,张佑祥仍旧记忆犹新。
德力西的科技创新机制使张佑祥在电器研发领域如鱼得水。2002年他获脱扣器专利,2003年获漏电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专利,2005年获漏电断路器的连接机构专利!张佑祥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丰收季节!从业35年来,张佑祥已累计获得10多项专利,而加盟德力西后的几年是他出成果最多的时期。
电磁式漏电断路器在欧美发达国家被广泛运用,该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曾吸引了柳市这个东方电器之都许多企业的目光,但知识产权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障碍。2001年,德力西决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L7系列电磁式漏电断路器,由刚进公司不久的张佑祥工程师领衔开发。
“初来乍到,公司领导让我担此重任,实在是看得起我!我必须圆满完成任务。”该项目立项后,张佑祥随即着手开发研究。一项新产品的开发要考虑产品的大小,零部件的多少、大小及安放位置,操作机构,动作过程,运动轨迹、运动的距离等几十种因素,而开发CDL7系列产品最关键的是操作机构。
“倾心研发,拒绝模仿”,是张佑祥在几十年的研发经历中形成的风格。他说,最好不要去模仿人家,模仿多了思路会受到别人的限制,这样就很难开拓创新。
目前国内小型断路器的操作机构普遍存在着结构复杂、动作灵敏度低等问题。为了避免这一缺陷,张佑祥在设计草图时,采用了操作机构无连接的办法,在不影响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零部件数。
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同年7月,他研制出了零件图,对漏电断路器进行总装。
关键时刻遇到了关键难题。产品在合闸后,无法正常分断,触头全部烧毁。经过仔细检查,张佑祥发现,个别零部件的尺寸不科学,导致产品无法正常工作。重新调整个别零部件的尺寸后,新产品试制成功!
“正是因为我发明的操作机构无连接,所以在改变个别零部件的尺寸时,对其他零部件影响不大。这也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张佑祥说。
2002年2月,德力西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漏电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专利,并获得批准。该项专利具有零部件少、结构简单、动作灵敏度高等特点。该专利的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德力西CDL7系列漏电断路器的安全性、可靠性,而且还填补了我国在该产品开发上的空白。2003年7月,德力西牌CDL7系列漏电断路器一经面市就受到了国外客商的青睐,法、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纷至沓来,法国经销商还要求获得特许经营权。目前,该产品已累计出口几千万元,为企业创造利润近千万元。
“我们搞科研开发很辛苦,一点小小的改动也会让我们整天整夜地睡不着觉!公司领导对我非常关心,总是尽可能提供支持与帮助。”张佑祥说,“没有这种有力的支持,我们是不可能施展开来的!”
就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得知,由张佑祥工程师研制的CDL17系列漏电带过载短路保护器已经进入最后的测试阶段。
德力西成就了张佑祥的今天,让他能够借着温州民营企业不断创新的东风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