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8-08 浏览:次
血肉之躯筑长城
原空军机务地勤战士、小型厂员工黄墀勇参加抗洪抢险的故事
陈 荣
服役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与洪魔搏斗了两天三夜,把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还抢救出一批农用物资,多次受到嘉奖……
他,就是集团股份公司小型厂电校车间员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队机务地勤兵黄墀勇。
黄墀勇来自浙江省江山市一个农村家庭。采访他时,我们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军人气质:坚强、刚毅。他的军旅生活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难忘故事,特别是参加抗洪抢险的经历。
1995年7月中旬,安徽安庆倾盆大雨连续两天两夜不止,水位暴涨的长江流域大渡口坝堤面临决堤危险。中午11时许,大堤出现了较大面积渗漏,情况十分危急。部队首长命令大家紧急集合,正准备吃午饭的黄樨勇和战友立刻放下筷子往外跑,400多官兵跳上了汽车,高唱军歌开往前线。
来到大堤,水势非常凶猛。黄墀勇看到坝堤下有许多村寨,他焦急万分,心想,如果不堵上决口,下面的百姓和良田即将遭殃。此时,一些官兵跳进了决口处。黄墀勇意识到战友的危险性,立刻转身去扛沉重的沙袋帮助战友堵住决口。雨越来越大,只看到江中的浪一浪高过一浪,洪水湍急,刚放下去的沙袋顷刻之间已被洪水冲走。而此时,洞口被洪水冲成的窟窿越来越大,如果不立刻堵住,后果难以想象。焦急万分的黄墀勇顾不得自身安危,他用绳子绑在身上跳到水里,接着岸上的战友也都跳了下来,大家一起在洞口处打桩,然后用钢筋固定住。黄墀勇上了岸,开始搬运着沙袋。扛累了,他驮着;驮累了,他只能拖着。奋斗了两天三夜,他和战友们都没有合上一眼。
雨变小了,大坝基本解除了危险。黄墀勇顾不得休息,立刻和战友沿着弯弯的山路跑向地势最低的百姓家,那时百姓家里已是水漫金山。黄墀勇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就抱起值钱的物资往高处转移。1个小时过去了,连续的搬运,几天来只吃点饼干的黄墀勇已是腹中空空,双腿发软。一脚踩空,他连同背上的化肥袋一起摔倒在楼梯上,手脚多处划伤,鲜血直流。黄墀勇顾不上那么多,紧接着,他又跑到另外几位来不及转移物资的村民家,协助他们把物资搬运到安全地带。黄墀勇告诉记者,那次抗洪胜利时,全团的400多名官兵立刻倒在大坝上睡着了。从1993到1996当兵的三年中,抗洪抢险就经历了6次。
空军机务地勤兵是一个很辛苦的兵种,但从军三年,黄墀勇从不叫苦叫累,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黄墀勇告诉记者:“军旅生活是值得回忆的,如果祖国和人民需要,他随时听从召唤。”
这就是一名退伍军人的心声!
驰骋在世界屋脊上
——记原西藏武警部队汽车连战士、股份公司司机宋华彬
王 杰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很难想象,股份公司复员军人宋华彬,19岁开始就开着军车在这世界屋脊上来回跑了近5年。
宋华彬16岁就学会了开车,从此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他才18岁,就成为西藏武警交通部队汽车连的一名新兵。刚到连队,由于会驾驶,他没有像别的战友一样去学习驾驶,而被分配到机修连,在那里,他学会了受益终生的汽修技术。
第二年,已经熟练掌握汽车驾驶和维修技术的宋华彬开始了在青藏公路上的“首航”。青藏高原气候特殊,路况复杂,时常有连人带车坠下悬崖的消息传来。所以,部队的老司机戏称:在这儿开车,就是把头别在裤腰带上。
宋华彬第一次出车是从林芝到2000多公里外的成都,往返至少要半个多月。临行前,宋华彬准备了两箱方便面和几大桶自来水,作为路上的“干粮”。他还仔细检查了汽车的油、水、刹车和螺丝等情况。
一路上,要翻越很多海拔均在四、五千米以上的大山,还要跨过无数条凶险湍急的大河。宋华彬说:“经过海拔最高的念青唐古拉山时,我气都喘不过来。”到处都是堆满积雪的雪山和云雾缭绕的峡谷。由于车路全是窄窄的单车道,常常是半个轮胎压在悬崖边,汽车只能像蜗牛一样在结冰的山边爬行着,那惊险你是无法想象出来的。看见离车轮不足一米的地方就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心跳的声音好像比汽车的马达声还响。那一趟车开得真是心惊肉跳,险象环生。
每一趟出车后,战友们都戏说:“我们是在走钢丝。”在开车经过雅鲁藏布江附近时,宋华彬说:“虽然那里的景色很美,却处处暗藏杀机。天气好还算幸运,但是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大雨倾盆之后,接连就是山洪暴发或是一场雪崩。恶劣的气候和高寒缺氧使一向身体强壮的我,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碰到这样的天气,只有耐着性子等下去。”常年行驶在青藏公路沿线上的宋华彬,对这一路况和天气日渐熟悉起来,但他还是不敢轻易过然乌沟。他总结出:正常天气,上午10点到下午2点,是绝对不能过然乌沟的,因为然乌沟的山都是石子和砂石堆积成的,加上常年有积雪,温度一高,就极易发生雪崩和塌方。遇到大雨或大雪天气,更是危险,就连大叫一声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宋华彬回忆,“有一次,我们汽车连刚准备过然乌沟时,就发生了长达20多公里长的雪崩,我没有想到雪崩也可以不按规则来‘办事’的。想想,那一次算我捡回了一条命。”路上,常常因为天气的原因,无法准时到达兵站,他和战友只好在路上的汽车里将就一夜。这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那时,宋华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顿新鲜的蔬菜。有一次,团队领导从200公里外的实际市集上带回新鲜的韭菜和猪肉,晚上在连队里蒸起了小笼包。那一次他吃了30多个。
在部队的5年里,宋华彬没有请过一次假,每年都得到奖励,获得“50万公里安全奖”、“驾驶技术比赛”二等奖等荣誉。
在采访结束时,34岁的宋华彬感慨地说:“五年的青藏公路开车生涯对我影响很大,无论在德力西,还是在青藏,我都要尽心尽力开好每一趟车。”
挑战自己 超越自我
二公司装配组组长陆宣亚回忆军旅生活
秦 可
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让人们再次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抗洪一线冲锋陷阵的感人场景。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画面,让陆宣亚改变了当教师的想法,“我要当一名军人。” 2000年12月,陆宣亚成了一名海防战士。
“刚入伍的时候,整天就是叠被子、学条令、训练,练烦了,我都想打退堂鼓了。连队首长看出了我的心思,让我去参加优秀士兵报告会,并要求我写感想体会。从那以后,我开始明白,平时的叠被子、学条令和训练其实是要把我从一个社会青年慢慢打磨成一名合格军人。”
2001年3月,陆宣亚分到被称为“魔鬼连队”的海防连队。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是因为这个连的训练强度大,别的连队的老兵在谈到这个连队的训练强度,都吓得直吐舌头。陆宣亚觉得,既然穿上了军装就要做最优秀的军人。不管是哪项训练课目,他总能保持在前三名。两个月后,连队首长看出了他的“不一般”,便把他送到了集训队学习枪械。第一次面对那么多的“真枪实弹”,他有种说不出的紧张和激动。由于他对枪械特别感兴趣,在两个月后的结业考核时,他取得了书本知识和枪械拆装第一名的好成绩。
之后,陆宣亚成了连队的文书兼军械员。7月份,团里为了增强对基层连队的人才培养,开设了电脑培训班, 他觉得这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他不仅在上课时认真学习,课后还借来有关电脑方面的书籍去学。在9月份的结业考核时,他又以全团第一名的好成绩,取得了电脑等级证书。因为工作突出,2001年底,他又被连队评为优秀士兵。
在成绩面前,陆宣亚没有沾沾自喜,“在部队最开心的事,就是集团军区在2001年9月份举行的《我的成才之路》征文活动中,我获得了集团军区一等奖。” 他在写作方面不断地努力,写出了不少有份量的文章。2001年12月,他通过集团军区报道组报道员的考核,被调到报道组工作。为了能胜任本职工作,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图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为集团军区写下了数万字的通讯报道,2002年年底,被集团军区报道组评为优秀报道员和优秀士兵。
同时,他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训练强度,因为他知道,要做一名合格的军人,军事训练是基本保障,每天早晨他都要比别的战友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对各项训练课目进行一遍强度训练。2002年9月份,部队举行机关兵军事大比武,他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2002年12月,陆宣亚退伍后,成为了德力西的一员。开始,他所从事的是简单的底壳装配工序,同去的人一个个打起退堂鼓,而他却毅然坚持了下来。 今年4月,他当上了组长。不甘寂寞的他,开始向《德力西报》投稿,先后发表消息、随笔、言论十余篇,并被《德力西报》评为2005年度优秀通讯员。
他说:“两年的军旅生涯是短暂而充实的,它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德力西我要继续发扬军人的精神,敢于向自己挑战,不断超越自我。